白龙古珠池是中国经典史籍魅力科学学习通2024答案的记述中,
记录详备魅力科学学习通2024答案的唯一一个古珠池,
中国第一颗人工海水养殖珍珠也在此诞生——
近来,关于南珠产业振兴发展及白龙珍珠城景区开发建设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次对白龙珍珠城项目进行调研,强调要在保护好文物古迹的同时,深入整理、挖掘和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恢复和重建“白龙珍珠古城”,打造南珠特色旅游小镇,以雕塑或其他构筑物重现南珠传说故事,实现“旅游+南珠产业”跨界融合,使白龙珍珠城成为我市又一个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特色旅游景区和新的“旅游名片”。
△1932年白龙城的南城门
白龙古珠池和白龙珍珠城的物质遗存和历史文化资源,由此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更是人们关注、探究的话题。白龙古珠池和白龙珍珠城的魅力何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强劲的凝聚力呢?这得从白龙古珠池说起。
白龙古珠池:“南珠”的发祥地
白龙古珠池是合浦历史上重要的、孕育南珠的古珠池之一。也是中国经典史籍的记述中,记录详备的唯一一个古珠池。
史料记载最早可溯源到元代以前。据《明史》、《大明会典卷》等史籍记述:“成化九年、令看守廉州府杨梅(白龙)等池奉御、兼管永安”;“二十三年、差太监一员、看守永安所杨梅(白龙)珠池”;“弘治七年、差太监一员、看守广东廉州府杨梅、青鶯、平江三处珠池。兼巡捕廉琼二府。并带管永安珠池”。这些经典史籍多次提及朝廷对杨梅(白龙)珠池的经营管理,由此可见白龙珠池在南珠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明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则记述:“合浦海中有珠池七所。其大者曰平江、杨梅、青婴,次曰乌坭、白沙、断望、海猪沙,而白龙池尤大。”
“凡采生珠,以二月之望为始,珠户人招集蠃夫,割五大牲以祷,稍不虔洁,则大风翻搅海水,或有大鱼在蚌蛤左右,珠不可得。又复望祭于白龙池,以斯池接近交趾,其水深不可得珠,冀珠神移其大珠至于边海也。予诗云:‘暮春争赛白龙池,挂席乘潮采不迟。千尺蠃筐垂海底,翻波不使巨鱼知’”这里记述的是古代白龙城珠民采珠经历及祭海仪式中“祭珠神”的古俗。
而“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白色,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的论述,就是屈大均在实地考察了白龙珠池之后记述的。由此可知,白龙珠池及白龙珍珠城是“南珠”得名的发祥地。
在史籍录名的十多个古珠池中,白龙珠池是规模产珠时间延续最长的珠池。自古以来,白龙珠池周边一带的海域,曾经分布有四个珠池,但是都湮没了,只有白龙珠池存续至今,并不同程度地生长着孕育天然南珠的母贝——马氏珠母贝(又称合浦珠母贝)。至今,当地渔民还不时地拾获孕育有天然南珠的马氏珠母。由此可见白龙珠池具备孕育天然南珠的生态环境。
△白龙城墙喜爱的古珠贝层,最厚处达2米多
中国第一颗人工海水养殖珍珠诞生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部门都不间断地对白龙珠池进行保护性开发。
1955年8月23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致函合浦县人民政府,对合浦珍珠资源进行了调查。白龙古珠池由此进入了人工南珠海水养殖试验的前奏。
1957年3月,合浦地委对合浦珍珠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研究,9月间,在白龙、杨梅池一带进行试采工作。在试采中共采到200多个珍珠贝,其中有珍珠的仅有22个,得珍珠90余颗,最多的一个珠贝竟有小珠70多颗。
1957年上半年,合浦专署水产局向专署递交了关于建立珍珠试验场的报告。1958年3月26日,我国第一个海水珍珠养殖场——合浦专署水产局白龙珍珠养殖试验场建立。同年9月24日,开始进行第四次插核试验,经过30天的生长观察,发现贝内产生了珍珠薄层或游离珠,人工殖珠试验获得成功,诞生了中国第一颗人工海水养殖珍珠。10月下旬,《南方日报》、香港《大公报》、英国《伦敦晚报》纷纷报道:中国人工养殖珍珠成功。同年,合浦白龙珍珠养殖试验场改称为:“合浦专区白龙珍珠养殖场”。1959年2月7日,合浦专区白龙珍珠养殖场改称为“湛江地区珍珠养殖场”。1962年珠城公社(白龙公社)恢复建立白龙珍珠养殖场。
在白龙珍珠养殖场建立及发展的期间,为配合人工科学养殖繁育南珠,自1957年以来,先后在白龙珠池海域进行过多次的天然野生珠贝数据采集。其中,1958年七天采获马氏珠贝1.2万只,含珠率百分之八十;1959年用传统的人工拖网采获,每网采获量在15—50公斤之间;1962年组织三角艇进行采捞,每艇一天可捞500公斤,以每斤20只,母贝数量达2万只;1963年采获的马氏珠母贝39200只,含珠率达百分之九十。1963年2月3日,湛江专署水产局行文,严禁到白龙珠池及周边海域采捞马氏珠母贝。同年8月19日广东省水产厅发布珍珠贝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禁止个人私自到珠池海域捞获珠母贝。1964年3月10日,鉴于每天有40多艘采珠船进入合浦珠池海域采捞珠贝的状况,合浦县人民委员会向湛江专署行文报告,请求实施采贝许可证、珠贝专营管理等制度,对马氏珠母贝资源实行保护。
从以上的资料数据中可见,白龙珠池孕育南珠母贝的生态环境是优良的,繁育能力是旺盛的,生存环境是可靠的。而今天,白龙珠池周边海域的养殖户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白龙古珠池南珠生态繁育养殖协会,为推动南珠资源产业化生态发展提供了条件。
白龙珍珠城:因池得名因珠闻名
而白龙珍珠城是一座因白龙珠池而得名,因珍珠闻名,以还珠典故传世的历史文化古城。这里曾经回响过传旨宣诏的马蹄声;留下了王者千岁的采珠梦;升腾起抗倭御寇的烽火狼烟;留下了岭南才子的诗词华章。南城门外,犹听采珠螺号飘荡而过;杨梅岭上,却见飞珠遗址有迹可寻;白龙井畔,更有珠贝层叠的岁月留痕,承载着千古传奇,寄托着百代守望,蕴涵着厚重的文化魅力,传递着珠还合浦的浩气清风。白龙珍珠城于196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8月25日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老街
△近年修复的老街。
白龙珍珠城因此具有多元的历史文化特征:
——因珠池形成了产业聚成村落建城,是南珠文化重要的物质遗存;白龙城现为广西特色文化名村,入选中国古村候选名单;
——因珠池采珠而形成广西唯一的祭海古俗(祭珠神)及历史遗址,是南珠文化和疍家文化、渔民信俗的物质遗址;有完整的史料记载;
——白龙城的天妃(妈祖)庙,开北部湾天妃(妈祖)信俗的先河,北海天妃(妈祖)信俗已列入广西非遗名录,而祭黄帝、祭孔、祭天妃(妈祖)是国家级的三大民间祭祀。
——因白龙珠池演绎的珠还合浦神话情景,因此而产生了一个新的文化形象粤剧《珠还合浦》,这是南珠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粤剧《珠还合浦》被文化部定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剧目。
——广西唯一、全国罕见的以珍珠贝作城墙及民居的建筑形态;因此存留的古珠池、采珠、珠市、采珠城堡是南珠产业和历史文化完整的、重要的载体。
——丰富精彩的采珠民俗文化元素,及因此形成的采珠节等新节庆。
——因珠池采珠而出现的采珠太监文化及其物质遗存,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物质景观资源遗存,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资源环境,为南珠产业的振兴及白龙城景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白龙城外祭祀珠神的遗址。
白龙古珠池及白龙珍珠城的开发着重点,应当以一池(白龙、杨梅珠池)、一城(白龙珍珠城)、一寺(杨梅寺)、一场(祭海祭珠神广场)为架构,以采珠民俗为景观链接,着眼于资源性展示、保护性挖掘、系统性布局、特征性设计、复原性建设、原生态打造、品牌性经营,切忌生搬硬套的“克隆”其他景区,由此建成彰显特色文化内涵,形成特色产业格局,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具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的,经典、原生态的南珠产业园区和白龙珍珠城景区。
就此而言,白龙古珠池及白龙珍珠城旅游文化开发价值及其景观设置格局是潜力巨大的,具有唯一性的,这也是人们的期待所在。
图文来源:本报通讯员 范翔宇
本期编辑:海碗
●本文欢迎转发,谢绝擅自转载、盗用图文
如有需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标签: #魅力科学学习通2024答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