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把目光投向那些无聊至极的东西上学习通物理实验答案,戏子离个婚都能刷爆朋友圈,我们乐此不彼的为其转发点赞。而那些真正为中国作出贡献的人却总是无人问津!
今天,我想把目光投向一位己逝去的科学巨匠,世界级的物理学家。
她是中国的骄傲,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她是“三钱”之一的钱三强的夫人,曾跟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上世纪40年代他们夫妻铀核三分裂的发现震惊世界,然而因为对中国的歧视,诺贝尔奖没有发给他们。
这成为诺贝尔奖的遗憾。
从2005年开始,温家宝总理先后6次去看望她。
这位巨匠名字叫何泽慧,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人,她的成就绝不亚于刚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她才是正真的明星。
她是山西成就最高的科学家。
她一生简朴,温家宝评价她:何先生在女科学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凤。
她生于1914年,2011年去世。世界物理界对何泽慧三个字充满敬意。
1913年山西灵石声名显赫的何家在苏州的“灵石何寓”落成。第二年,何泽慧出生在苏州园林式的大宅院。
《灵石县志》记载,清朝,何家就先后考取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故在山西流传着“无何不开科”的说法。而何泽慧的父亲何澄也是山西首批留日学生。承载着家族的期望和父亲的教育,何泽慧同她的兄弟姐妹们个个都非常有出息。
她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
18岁时,何泽慧考入清华大学,26岁时,她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
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钱三强当时考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几年后,何泽慧也去了钱三强的实验室,与钱一起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又独自发现了铀核的四分裂。
这项发现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
何泽慧因此也被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1948年回国,先后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在高能天体物理、宇宙线物理和超高能核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
86岁时,何先生每周还要坚持几次到高能物理所上班。晚了就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
她家住在中关村,所里想派车接送,她坚决不要,还是挤公共汽车。何先生也经常会一个人坐公交车去买菜。她就像一个普通老太太,让学习通物理实验答案你感觉不到大科学家的派头。
她的生活一丁点儿也不讲究,书桌上的镇纸是老人自己捡来的鹅卵石。在人们都开始用名牌武装到牙齿的时代,老人依旧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那书包带子已经断了,用绳子系着,革裂开了,用针线缝了起来。她的衣服上还有补丁,脚穿老式解放鞋。
单位几次来说可以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居住,但都被何泽慧拒绝了。
在1994年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时,她坚决不同意立传。故在此系列丛书第六集“物理学”部分,没有她的名字。她的传记出现在了书中最后。编者不得不加了特别说明:“此篇传记虽早已约稿,但因何泽慧本人谦让不同意立传,后在本书编辑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着手撰写并于全书付印前交稿。因全书页码已定,不便插入相应学科,故补排在最后。特此说明。”
1992年6月28日,钱三强逝世。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自钱三强去世后,家里的东西几乎没有变过。不论是卧室还是书房,何泽慧都尽可能地保持着钱三强生前的样子,也许这就是她纪念钱三强的最好方式。
2005年,温家宝总理首次前往何泽慧的住处探望她。已经满头银发、91岁高龄的她,却依然还在工作。
她不缺钱,生活却是非常简朴,衣服上都是补丁,穿的是解放鞋,挤公交车上班。有时候就在单位食堂买几个馒头带回去吃。这种淡泊名利,不求任何享受的品质让温家宝总理极为敬佩。
何泽慧说:“作为一名科学家,本来就应该朴素、真实、勤奋、诚实、讲真话。”温总理答应何泽慧说:“我一定不失约,每年都来看您,希望您身体健康。”
2011年6月20日7时39分,何泽慧院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7岁,居里夫人的外孙女发来唁电。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发来唁电,对何泽慧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其学术方面的主要成果
在德国期间
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
在法国期间
与钱三强等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50年代初期
与陆祖荫、孙汉城等研制成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
50年代后期
1957年,她又和陆祖萌、孙汉城、刘惠长一起制成了对电子灵敏的核乳胶。领导建立了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室学习通物理实验答案;完成了大量的核参数测量任务并开展了相应基础学科的研究,从而培养了一批具有基础科学研究素质的人才。
70年代后期
主要从事空间科学方面的工作,发展了科学高空气球的研制;在西藏建立了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国特有的有利条件(山高地广),花少量的经费,在高能天体物理、宇宙线物理和超高能核物理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成果。
正负电子弹性碰撞现象的首次实验观察
何泽慧的测量表明,在240米正负电子径迹中(能量处于25至800keV之间,最大强度约在200keV,有178个单次弹性碰撞事例,其能量交换A≥0.1(能量交换定义为,其中为碰撞前正电子初始能量,E-为反冲电子能量),与理论计算基本上符合;另外观察到3个正电子湮没的事例,与根据狄拉克正电子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也符合得很好。
这项成果先后于1945年9月在英国布列斯托尔举行的英法宇宙线会议和1946年7月在英国剑桥举行的国际基本粒子与低温会议上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很大兴趣,并被英国《自然》杂志载文介绍称之为“科学珍闻”。何泽慧在这项研究中显露了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穷追不舍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新现象作出正确分析的本领。
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发现
1946年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在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她和钱三强以及两位研究生R.沙士戴勒(Chastel)与L.微聂隆(Vigneron)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何泽慧在开明进步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自小培养了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青年时期,正逢国难当头,为了国家富强,立下了献身科学的志愿。留学国外期间,和当代一些优秀科学家进行个人接触,深受他们在学术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而各种艰苦条件,更进一步磨炼了她性格中的刚强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把爱国深情全部倾注在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自觉奉献之中。她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为原子能事业在中国生根而努力奋斗,忘我工作。在完成国家重要任务中,她发扬了主动服务,甘当配角的精神,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置名利于度外。
何泽慧先生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国家是这样一种东西,不管对得起对不起你,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
感叹,这才是正真的明星!
PS本文主体内容来源水木然
标签: #学习通物理实验答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