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课程思政案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程思政案例,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课程思政案例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课程思政案例,贯彻落实自治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全力推动新时代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即日起,最后一公里推出“走进高校思政课堂”系列报道,展现新疆高校优秀思政教师的创新教学、典型经验和课堂风采等。今天推出第四篇《王学利:创新思政课堂 点亮学生信仰》。
【走进高校思政课堂】
王学利:创新思政课堂 点亮学生信仰
“青年学生如果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前途就毁了,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老师必须要有政治敏感性,用心讲好每堂课,帮学生系好人生的扣子。”3月5日,王学利在采访中说。
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教师,创新授课模式,用思政课点亮青年学生信仰,课程思政案例他就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学利。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29年,王学利的学生已遍布全国。从中学生到大学生都爱听他的课,归其原因,他的课因讲求教学艺术而生动,因师生平等交流而精彩。
王学利本人。(资料图片)
抽象变形象上好思政课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位学生也拥有自己的个性。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现状,在差异间寻求共性,是王学利的强项。
在最初的教学工作中,王学利的班上曾有同学为了看一场足球赛,而不上思政课。通过课后交谈,王学利了解到学生对故事性的东西感兴趣,而对于纯理论,却很难打起精神。
找到了问题所在,王学利“对症下药”。他以学生喜欢“听故事”为切入点,创新式提出“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专题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在讲课时,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做引导,将课程的核心问题导出。”王学利说,教材体系讲究学科逻辑,但教师授课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自己的智慧,用新颖的授课模式让学生接受教材内容。
将被动学习转换为学生主动学习,是王学利课程重点的第二环节。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而我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王学利说,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也更认同。
利用互联网激活思政课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而是要贯穿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如何实现,王学利又在新问题上动起脑筋。
王学利说,“在青少年中,‘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时不网’已经成为趋势。应该利用强大的网络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思政教育渗透进学生生活中。”
在王学利的建议与推动下,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发出“壹网情深”自治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移动学习平台。用来解决手机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多元主体评价的结合问题,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我们在移动平台上,设有名师讲堂、学情键对键、求真面对面等十大版块。”王学利介绍,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观看老师的教学视频,针对学生提出的困惑,老师进行解答。平台还有思政课程布置的实践作业,学生完成后进行上传,老师、同学都可在平台上对课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王学利(右一)为疆内高职院校老师指导思政课教学。(资料图片)
思政课带给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
“我从高职院校毕业,从新疆到上海,最后来到北京工作,最感谢的人就是母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魏丽丽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
魏丽丽,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走出来的毕业生,也是2006年王学利开创探究式专题化教学模式之初第一批学生。不一样的思政课堂,让魏丽丽拥有了改变的力量。
“其实我是一个内向的人。”魏丽丽这样评价从前的自己。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魏丽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也让她懂得团队协作的力量。
每一次的课堂展示,魏丽丽都在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敢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而这也为未来的求职打下良好的基础。”魏丽丽说,不管去哪里面试都需要很大勇气,而这勇气很大一部分就是学校不一样的思政课带给她的。
在魏丽丽看来,思政课程本身就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也会引导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思考问题,从而对学生的未来与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记者刘一鸣)
-End-
这堂思政课,就问你听得过不过瘾
这门课的不同“打开”模式,这位老师告诉你答案……
标签: #课程思政案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