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海/文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需要仪式感的。比如契约艺术升,比如求婚和婚礼,比如品茶。这种仪式就如同帝王的谥号一般,其实没多大用,但是却不可或缺,不可或缺就是看似无用的大用。
所谓“仪式”,是对具有宗教或传统象征意义的活动的总称。“仪式”之所以成为“仪式”,是源于它控制的是人们思想层面的象征意义,而非生活中的直接实用价值。
有一次艺术升我和于丹聊天时,她这样说:中国人说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包括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寻常小事,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仪式感。以茶为引,入归山林,中国人春天、夏天都喝绿茶,秋分以后喝乌龙茶,冬天喝熟茶。但西方人就没有春天只喝咖啡,秋天只喝拿铁,冬天喝南山的习惯。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喝茶呢?四季喝不同的茶,正是为艺术升了让人与自然达成一种响应。
每说起茶艺和茶道,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印象,便是茶室中无处不在的“规矩”,时间的控制一丝不苟,流程的安排纹丝不乱,动作的要求细致入微。这些拘束的表面现象传达出来的,正是浓重的仪式感。
“茶”字——人在草和木之间。也就是说品一盏茶,真正的味道不在水里,不在杯中,而是人入归山林,这是心中的一种幻想。所以茶是引子,一盏茶之间,人可以入归山林,这就是中国人的仪式。
茶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和美仪式。
我曾经一直觉得茶艺是故弄玄虚,是多此一举:“不就喝一杯茶嘛,何必搞得那么复杂”,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浅薄。茶艺所表现的形态,正是一种仪式感。
仪式感,会让你静下来,让你的心沉浸在茶里,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从古代皇帝登基典礼,到时下开业典礼,从参加会议的衣着打扮,到基督信徒的饭前祈祷艺术升;从天安门前升国旗仪仗队的仪容走姿,到早起第一件事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这些都是仪式感。
你可能会觉得升国旗是大事,早起叠被子这种小事怎么也算仪式感。但是据我的体验,早上起来如果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那么整个人的心情也是很愉悦的,它直接影响到我当天的做事效率。如果我起床把被子一蹬,让它凌乱的一团,那么当天做事情很大可能是没有规划,糊里糊涂的就过了一天。
古人为什么要“沐浴焚香,抚琴赏菊”?古人在弹琴之前,要沐浴焚香,这是对音乐的敬意,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创造一种心境,只有心诚敬了,才能弹奏出好的音乐。
同样的道理,在泡茶的过程中,没有诚敬之心,怎么能泡出一壶好茶?在品茶之中,没有诚敬之心,怎么能品到茶的真正滋味呢?
茶艺体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纯真的茶的精神的尊重,包括一方小毛巾,一把老铁壶,一枚茶漏,无不精致干净,运作也自然流畅,是一种由心的欣赏,百看不厌。觉得那茶、那水、那盏,都在茶艺师的举手投足间被赋予了生命,在闻、品、赏、悦之间,获得精神上莫大的满足与平静。这种仪式感让人为艺术叹为观止,为文化倾注了全副精力。
但是,仪式感也要恰到好处。有的茶艺只停留在了表现和演出的层面,肢体语言和表情那么夸张怪异,似乎她们要展现的不是茶的味道和茶的精髓,而只是她们自己的肢体语言美。茶在某些茶艺表演里,褪变成了一个附庸风雅的符号和代名词。
茶带给我们不止是味蕾的绽放,不止是心情的舒展,更是那种娴雅淡然但其实却秩序井然的仪式感。可以想下,在大树下,肥胖的狗眠卧,人摇大蒲扇,下一大壶铁观音,用大杯子或者干脆拿茶壶往嘴里灌,这样的喝茶和洗净双手,点燃熏香,擦净茶盘,摆上细瓷茶碗,用开水浇洗茶具后,将那浓缩的茶树的嫩芽放入壶中,三遍浸泡,放一点音乐,高山流水或者渔樵唱晚,等清香煮透,与三五好友边聊天边享用——何其不同啊。不同的并非茶叶,茶水,乃至茶具,而是浸染其中的仪式感。
每次端起茶的时候,我都不敢轻视这杯中的味道,它不止取自清风明月的山川,不止取自杀青、摊凉、捏团、揉捻、筛分、焙干等复杂工序,更多取自神农氏以来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古文化,融合儒、道、释,贯穿苦、甜、淡等人生苍凉回味。让仪式感与茶相濡以沫或相忘于江湖,当万千滋味无从说起,且只来一句“喝茶去”。
喝茶,用仪式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喝茶时,有人喜欢约上三两好友,边品茶边畅聊国事家事,看茶叶舒展。有人喜欢独自一个人品茗静思,焚香、更衣、打坐,小啜。一器一物,皆有感情。
喝茶时繁琐的仪式感,烧水,温杯,过滤,闻香……让人体会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仪式感存在的意义。
一杯茶饮在娴熟技艺下看似简单,但每个步骤下,都蕴藏着细致的讲究,细品之下,才会慢慢感受到变化的深度。
在整个过程中,心会渐渐平静下来,茶的种类,水温的控制,陶炉、小铁壶、橄榄炭等等把茶仪式化的种种细节,体现了对茶的尊重、对自我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每一次重复它,你会全身心地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
标签: #艺术升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