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制期末学习通答案(中国税制期末试题及答案)

admin 4 0

  

  十次危机九次地产。1991年日本房地产大泡沫在空前疯狂后轰然崩溃,随后陷入失落中国税制期末学习通答案的二十年。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经济连连衰退,回顾日本1990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前后的历程,以史为鉴。

  房价上涨期---1991年前

  1955至1991年间,日本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上涨211倍,仅一年出现下跌,大城市涨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

  房价下跌期---1991年后

  日本土地价格从1992开始持续下跌,截至2015年,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跌幅为65%,所有城市跌幅为53%。相对于股价而言,泡沫破灭后,房价下跌速度缓慢得多。日经225指数在1990年之后的两年内下跌了近一半,而住宅用地价格1992-2000年间年跌幅均不超过5%,累计跌幅21%。

  

  泡沫基本面因素中国税制期末学习通答案:经济增速、人口等

中国税制期末学习通答案(中国税制期末试题及答案)

  日本房价长周期大致可以用经济增速和置业人口差异来解释。

中国税制期末学习通答案(中国税制期末试题及答案)

  日本房价最快速上涨期在1974年之前(上涨44倍),期间日本经济快速追赶,GDP年均增长9.3%,置业人口快速增长。

  1975-1985年日本房价步入缓慢上涨期(上涨不到1倍),当时日本经济增速换挡,GDP年均增长3.7%,置业人口增速放缓。

  1991年以后,日本房价持续下跌期间,日本经济增速停滞,GDP年均增长1%,人口下降。

  此外,人均土地面积少与高储蓄率的问题也是日本房价泡沫形成重要原因,人均土地面积少导致房价上涨预期强烈,高储蓄率导致长期资金过剩。

  

  泡沫的诱因中国税制期末学习通答案

  “广场协定”签订(1985年9月)后,日元大幅升值,使得日元资产吸引力大增,房价疯狂上涨和日元升值无疑有一定关系。

  另外,广场协议后,日本出口急剧下滑,在1986年经济陷入衰退,物价陷入通缩。

  为缓解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压力,日本央行大幅降低利率,并增加银行信贷。过量流动性和低利率助涨了房地产泡沫。

  另外,“帮美国的忙”助推了泡沫。1987年,美国出现股灾----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暂缓加息。

  

  泡沫破灭的原因中国税制期末学习通答案

  1:适龄购房人群和经济增速拐点

  1974-1985年日本虽然告别了高速增长,但仍实现了年均3.5%左右的中速增长。

  但是,1991年前后的第二次调整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原因在于经济长期低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接近尾声、适龄购房人口数量大幅快速下降等。

  2:主动收紧并刺破

  在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双重泡沫的压力下,日本政府选择了主动挤泡沫,并且采取了非常严厉的行政措施,调整了税收和货币政策。

  (1)紧缩的货币政策

  随着通胀压力在1989年开始出现(3%-4%),而且股价和房价加速上涨,日本央行从1989 年开始连续5 次加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利息率从1987 年2 月的2.5%上升到了1990年8 月的6%。与此同时,货币供应增速大幅下滑。

  (2)对房地产贷款和土地交易采取严厉管制

  1987 年7 月,日本财务省召集有关金融机构举行听证会,了解金融机构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活动。此后,财务省发布了行政指导,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控制在土地上的贷款项目,具体的要求是“房地产贷款增长速度不能超过总体贷款增长速度”。

  (3)调整土地收益税

  在1987 年10 月调整税制之前,拥有土地10 年以内被视为“短期持有”,而10 年以上则被认为是“长期持有”,在调整税制后,持有不超过2 年被视为是“超短期持有”,并受到重点监管。

  

  日本地产泡沫破灭的影响

  (1)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

  (2)私人财富缩水

  (3)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

  (4)银行坏账大幅增加

  (5)政府债台高筑

  (6)国际地位下降

  当前中国房市具备1974年前后日本的很多特征,如经济有望中速增长、城镇化还有一定空间等基本面有利因素,如果调控得当,尚有转机。但许多因素也和1991年前后相似,如人口拐点和区域分化,应避免货币超发引发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的泡沫化趋势。住宅投资告别高增长时代,房地产政策应适应“总量放缓、结构分化”新发展阶段特征,避免寄希望于刺激重归高增长的泡沫风险。

  

  对原油,铜,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投资有兴趣却无从下手或者已经在接触却并不理想的朋友,添加分析师微信号: jinbin028,获取每日投资获利资讯。

标签: #中国税制期末学习通答案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